雷神山速度之背后的故事
大连雷神山医疗队二队领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教授 刘志宇
雷神山医院建设过程当中,像它的名字一样,体现了雷霆万钧的速度。这个速度,我们事后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速度。
首先,这个医院创建快。这个医院从1月26日动工,到相关设备入场,到2月8日辽宁医疗队入住的前一天收治第一批病人,仅仅用了13天的时间。这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和建设者付出的太多的辛苦和智慧。当然在疫情早期的时候,他们也承受了很大被感染的风险。
第二个特点,就是队伍创建的速度快。雷神山医院的院训是“雷驰荆楚、术济苍生”。这个“驰”也对当时我们对严峻的形势提出了“快”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280多家医院、3000名医护人员在2月8日前后分别来到雷神山。我们辽宁医疗队总共出动了1243名医护人员,我们当时建立的队训就是“雷厉风行、使命如山”。所以队伍组建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大连医疗队2月8日中午接到指令,500人的医疗队,用4个小时的时间就集结完毕,很多医护人员是从工作岗位回家以后简单收拾行李就奔赴机场,第二天2月9号凌晨1点我们就到达了指定地点。
这个队伍之所以组建速度这么快,总结有两点原因。
第一,疫情之初,我们市委市政府包括各医院已经做了前期的人员梯队的准备和必要的物资准备。
第二,很多医护人员确实在疫情来临、在报名时就体现出了“舍我其谁、我不上谁上”的本能的职业情怀。
第三,我们刚来这个院区的时候,确实是正在建设中,是一个很多工程正在收尾的大工地,怎样把这个工地变成我们迅速收治病人的病房,这是摆在建设者也是摆在医务者面前的一个问题,毕竟很多患者正在等待着进入病房。
所以我们雷神山领导提出,要创建一个病房、验收一个病房、开放一个病房的策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医护人员和基建工作者并肩战斗,在一个病区里面,他们做他们的收尾工作,我们就要做病房的物资准备、信息的准备、病房院感的验收,尤其是负压病房的验收,恰恰在那几天还碰上了武汉多年不见的风雨交加的天气,大家克服了很多困难,用一天半的时间,就使我们手工的一个毛坯房变成了一个标准建制的符合院感要求的整齐划一的负压病房。而且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们把我们的医疗流程,包括面临很多病人迅速同时到达病区的病人迅速分诊的流程做了很好的梳理,这些都充分保证了我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很高的标准收治新冠病人。
值得一提的是,雷神山建设,无论是基本建设还是医疗救治方面,都没有因为快而降低标准,整个医院都是按照传染病的标准建制,包括负压病房,包括“三区两通道”。所以我们当时提出的口号就是“流程不缺失,质量不降低,服务不打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新冠患者做好全方位的细致服务。也正是因为大江南北在病毒肆虐早期,众多挺身而出的勇者,包括我们武汉很多前期辛勤付出的同行,包括托管单位中南医院,才使得我们用雷霆的速度,把这所医院迅速建成了具备一定收治能力的传染病医院。
在为时两个月的时间里,雷神山医院共收治病人2011例,病亡率是2.3%,重症、危重症是1073例,病亡率4.3%,工作人员零感染,生产零事故,环境零污染,向党和政府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五四青年节确实是充满青春活力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我们再回想,在抗疫前线,我们这些青年,尤其是80后、90后,在雷神山的这段岁月里所起到的作用,确实让我们很感慨,也很感动。
我们大医二院医疗队90后的队员占在174名队员中51%的比例,辽宁省其他医疗队90后的比例和这个数据也差不了太多。同时,我们在雷神山院区照料的患者,也是以中老年患者居多,60岁以上患者比例是51%,80岁、90岁以上的患者有数十名。像我们负责的病区,就有10名90后的老人患者,所以是年轻的90后照料年老的90后,这也是雷神山院区的一道风景。
讲起90后,他们报名的时候确实都是主动请战,充满了血性的情怀,他们有没有些许的不安?在2月9号凌晨飞机降临武汉机场还没有完全降落的时候,我们确实感受到了一些队员些许的不安甚至恐惧,到了机场以后,这个气氛在有些范围内可能还显得更加浓烈一些。我们到了武汉以后,进入了工作状态,我们一个90后队员写的“我的怕与不怕”所描述的那样,其实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当时90后队员的心理状态。他说我怕,是看到武汉日渐增长的数字。我不怕,是因为我想起了我身上穿的这身白袍。我怕,是因为看到了我们的医护人员有陆续倒下的情况。不怕,是看到我们更多的武汉同行前赴后继。在飞机上我怕,是因为这座城市对我来说确实充满了未知,甚至充满了一些恐惧,但是不怕,是看到了我们很多队友,包括进到病区以后,看到患者对他们很关爱也很无助的眼神。她说有这种守望相助,我就不怕了。这是90后既让人感动又让人觉得可爱的地方。
我们到前线的90后队员有不少是为人女、为人母,央视记者在我们病区建成后的第三天到了病区采访,我们一位护士长平时语言表达是很流畅的,她就往后退。我就很不理解,我说你必须要讲一讲我们医院病区建设的情况,毕竟这是展示我们现在建设情况的一个方面。她硬着头皮讲了,讲完以后,能不能跟记者商量一下,这个节目不要在黄金时段播。我说为什么?她说我怕我父母看了受不了,因为她没有告诉父母,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包括90后年轻的母亲,把孩子一岁两岁的,甚至还不到一岁的,放到家里由别人照料,所以充分体现出了90后年轻人的情怀和职业本能。
在前线,我们90后的年轻人,照料了很多90后的老年患者。我们病区曾经收治一位98岁高龄的重症新冠患者,这位老人也很不幸,家人五人染冠,其中2人很重,有一位女儿跟他一起入住我们病房。入住的时候,因为他身上有很多基础病,包括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烧伤、血栓等相关问题,家人没有抱太大希望,但是透露了信息,老人2020年4月26日应该过99岁大寿,所以还是抱有了生的些许希望。
我们专家团经过评估了以后,也经过雷神山医院几层专家团的评估,认为我们尚有可为的可能性。经过我们病房专家、病区的专家,包括护理团队19天的精心治疗护理,这位老人在入院后的19天顺利出院。这19天历程当中,应该讲,没有90后诸多的年轻医生、年轻的护理团队给他进行很好的营养支持、很好的血栓治疗防护、很好的卧床并发症的防范、很好的心理呵护,这位老人想平安离开这里是很难的。这也彰显了我们90后技术能力和情怀担当。
另外,在我们雷神山医院,各位记者可能也都了解到,有一条充满温度的走廊,有一面文化墙。这个文化墙当时倡议的背景,就是因为我们一些年轻的90后下夜班有压力,他要释放,同时他又觉得这个临时的战地医院的走廊缺乏温度,所以就用他们的笔,用他们的智慧,在一面面走廊的墙壁上画下了大连的文化,画下了辽宁的文化,当然广东、上海的医疗队也分别画了他们的文化,让武汉的热干面深刻感受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美食,其实承载的是各地人民对这里的支持和帮助,让这个走廊变得很温暖。
我们在雷神山医院工作过程当中,也见到很多年轻的90后的建筑者、志愿者,包括一些后勤保障者,他们跟我们年轻的90后医护人员一样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拼搏精神,我想,这也让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未来的中国力量所在。
感控大事情,关注”感染云知道“
- 上一篇:关于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 2020/5/5
- 下一篇:疫情来时,84岁钟南山的96小时 2020/5/3